這裡放的都是我正在看的書。這裡是我思海的一片天,我愛在當中飛翔。
當中有一些是基督教的屬靈書籍。其中一本是 "One year book of Devotions for couples" (by David & Teresa Ferguson)。原是希望能每天晚上與 Dr.T 同看的,可惜當安頓了孩子休息後,我們都疲倦得可以,這本書成了在書架上最少看的一本。那本《我掙扎。我成長》(Andrew D.Mayes 安很魯。梅斯著) 也正在開始看,這書對我來說有一點特別的意義,因為那是我替該書畫完封面插圖後,基道書樓給我的贈閱本。
書架上也當然有聖經。這陣子多數是與照片中最左手邊的、綠色的BSF筆記一記看的。BSF的「功課」原則上是應該每天做約半小時左右的,可惜我常常也會拖延到最尾一刻才完成,唉!話雖如此,我還是很享受每星期在BSF的學習,正在查考的摩西生平也對我非常有幫助!
看到中間綠色的、名為《目送》的書嗎?那是龍應台的最新作品,當中充滿作者對生命一個接著一個的告別而發出感謂,當中不乏作者對親人的溫馨描寫,但調子卻有一份淡淡的孤寂感的。很喜歡看這類筆觸纖細的文章。
其實我看龍應台的第一本書,是由好友送我的熱門書《親愛的安德烈》開始的。原以為是描寫母子之愛的一本書,讀著才發現原來還描寫了兩代之間對不少社會問題、文化、甚至政治的討論,很引人深思。
看罷我再買了第二本龍應台的書:《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選這本書是因為我被這個題目吸引:座落在沙灣徑的港大運動場,是我們這陣子每逢假日都愛到的地方。在那背山臨海的大自裡,我們游泳、跑步、看日落......後來我才發現,這書其實並不多描寫沙灣徑,反而收錄了作者由2004至2006對香港文化、歷史、政府對文物及藝術政策的建議和批評的文章。令我激賞的是作者對香港文化的具真切愛護的心,也有很深刻的認識,以一個來了香港不足數年的台灣人來說,這點足以叫很多香港學者和作家汗顏。讀到到英國值民政府如何為了方便統治而活埋了某些很重要的香港歷史,還有是香港特區政府在後值民時期只懂處處從商業角度來對待一些寶貴的香港的歷史,不論是民間建築、富香港特色的街道以至是一棵棵的古樹,也在無助的被冷漠、單一而欠缺人文色彩的商廈所取代時,我的心痛得難以形容!
在這月的一個星期六下午 (18.10.2008),我到了香港大學聽了龍應台的文學講座:當我坐在桌前。一如所料,那天人非常多,除了大學生外,還有政要名人。在我等候進場的時候,三所大學的校長、余若薇、梁家傑、梁愛詩、梁振英、林青霞......一個個和我擦肩而過。一個原來只有三百多座位的禮堂,最後擠進了五百多人,所有原不設座位的台階也坐滿了人。原來我也是坐在台階上的,坐在我前面的正是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 (Andrea Walter) 。後來因為還有更多人要進場,最後可知我坐到哪裡了?我和一群年輕人都坐到了台上去!雖然在硬硬的木板地上要坐上差不多一個半小時,但能很近距離接觸表現很親切龍應台,只要稍為轉個頭就能看到那些城中名人,感覺也滿新鮮的。龍應台很用心地跟我們分享了她自10歲到18的時候讓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學作品,當中包括不同時期的中外文學,聽她如數家珍的分享當中的趣味和領受,感覺就像上了一節韻味盎然的文學課。
再回到書架上。
《香港集體回憶》書是網友葉一知所著。雖然對他的其他著作如《港女聖經》等覺得有點吃不消 (一知,莫怪),但從這本書你會發現他是個真心熱愛香港文化的人。當中介紹的地方如Jessville、甘堂第等,我打算一家人去走走,相信定能培養讓孩子們對香港的感情,和對歷史的興趣。
書架上還有一本《藝術與物理學》(Aesthetics of Science, by Leonard Shlain) 和 "Raising Children God's way" (by Juliet Thomas),都是剛開始看的,看罷再和大家分享讀後感吧!
今天就暫在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