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08

大喜的訊息



Christ is born

「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

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

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路加福音10:12

祝聖誕快樂!

23.12.08

和祖母看燈飾

住在老人中心的祖母,今年98歲了,前年中風,已不能行走。上月探望她,她忽然問我:「市面上有聖誕燈飾看了嗎?妳帶我去看好嗎?」她很少向我提出特別的要求。前兩天晚上接她到母親家裡「做冬」,吃罷已9時多了。臨走時,她又再滿有期盼地問:「妳帶我去看燈飾好嗎?」我又怎會說不呢。

好不容易把她扶上了後座的位子,她那超過140磅的身體,拼命的拉扯著我時,我那單薄的的背肌很難獨力承擔。我們把輪椅摺好放到尾箱,先到家附近的油站入油,路旁有少許燈飾,她即興奮地問:「這裡是彌敦道了嗎?」我說:「還未到,這裡是美孚啊。」其實,她的眼睛早已迷糊,即使是很近在眼前的東西,她也看不清楚了。

曾有一陣子的猶豫:已快10時了,真有必要還帶她去鬧市看燈飾嗎?她的體力能支持嗎?患了大小便失禁的她,上車時尿片好像已是脹脹的了,再遇上塞車怎麼辦?帶她到一個就近有點燈火的地方,告訴她那裡就是彌敦道,不就行了麼?......

當我想到她這把年紀,生命中還能有多少個聖誕節呢?難道我連她的一點小小的要求也不替她達成麼?我們還是決定帶她去看。

車駛進了彌敦道,我說:「看,這裡就是彌敦道了!看到漂亮的燈飾嗎?」小時候我和家人,會帶同祖母由美孚巴士總站出發,乘坐6A巴士上層的第一排,欣賞在彌敦道兩旁的燈飾,到了尖沙咀碼頭後,必會到海運大廈看看,然再乘渡輪往中環的銀行街,然後折返,結束這像虔誠教徒般每年也去朝聖的活動。其實彌敦道兩旁早已不再是聖誕燈飾的集中地了,除了柏麗大道一帶外,相比以前大有門庭冷落之感。雖然沒甚麼聖誕燈飾,卻也不乏商場的招牌燈光,看在祖母眼裡,就跟聖誕燈飾無異!她看得樂了,兒女們握著她的手,邊問她:「好看嗎?」她臉溢光彩,愉快的說:「好看好看!」

車子到了彌敦道的盡頭,然後繞過尖東海旁,兒子再著她看看商廈外牆的燈飾。坐在前座的我,回頭看著祖母那被燈火映得帶點微紅色的臉,像個嬰兒般幸福的微笑著,我明白她渴想的是在這節日中有家人和她共渡,在她的回憶中,原來最寶貴的也不過如是。

IMG_1455

在此順祝各位聖誕快樂

露珠

dew_drops

Canon EF 17-40mm f/4L II USM

22.12.08

如煙

smoke_leave

Canon EF 17-40mm f/4L II USM

15.12.08

踏入十七年

我和丈夫Dr.T 每年也有兩天結婚紀念日。

12.12.1992,是行中式禮的一天 (即女方正式嫁入男家,又稱「過門」,要向老爺奶奶敬茶等);13.12.1992那天,上午到中大拍照,中午在教堂舉行婚禮,晚上讌請親友。

今年的12.12.2008,是星期五,Dr. T要上課,便和他在港大的Senior staff Common room共晉了一個寧靜的午餐。晚上兒子有音樂劇演出,我們當然要作觀眾捧場,之後沒有機會再特別的慶祝。

13.12.2008那天,我們一家與快要離開香港的德國友人到長洲走走,此行當然也不是二人世界。

16th-anniversay 回程在渡輪上才想起當天都忘了要拍幀二人合照,便隨手拿出相機,把彼此的頭靠攏,然後自拍了幾幀,想不到Dr.T作了不少鬼馬的表情,還笑得那麼燦爛!

我們的婚姻能踏入第十七了,當中經歷了 神實實在在的眷顧和保守。彼此性格上的許多稜角,都甘心被 神磨得平滑了不少。無論前面還有多少年可以繼續一起走下去,也深信只要我們是走在合 神心意的道路上,那怕會有多少風雨,深信也必定能安然渡過。

10.12.08

Cyrus

在上月底請了弟弟一家來作客,齊齊打邊爐。

不經不覺他們的愛情結晶Cyrus已三個多月大了。想不到只不見個多月,這個小嬰孩已懂得運用那又大又圓的眼睛東張西望,別人逗他,還會笑呢!

IMG_8675

當然沒放過要抱抱他的機會,那份嬰兒的「香蘇」味,真令人回味啊!可惜他會認生,即使我使盡了渾身解數,他還是在我懷中哭了起來,唉。

IMG_8677 IMG_8674
IMG_8676 IMG_8654

IMG_8687

飯後我們愉快地閒談,發覺這個比我年輕六歲的弟弟,真是長大了不少。畢竟照顧妻兒的重任,絕對是男人成熟的催化劑呢!

深信主必會繼續看顧和帶領他們一家。

Anthony_family

遲來的驚喜

orchid

這株由幼株開始栽種了四年,才第一次開花的蘭,靜悄悄地開花了,原來美得驚人。

orchid2 orchid3

Canon EF 17-40mm f/4L II USM

14.11.08

Cecilia Bartoli

最近常愛聽的女歌唱家 Cecilia Bartoli (Messo-soprano),極喜歡她的聲音和演譯方式,音色透明如清澈的流水一樣。



Vivaldi - Bajazet - Sposa son disprezzata

29.10.08

在書架裡飛翔

請來看看我的私人書架。

books-oct-08

這裡放的都是我正在看的書。這裡是我思海的一片天,我愛在當中飛翔。

當中有一些是基督教的屬靈書籍。其中一本是 "One year book of Devotions for couples" (by David & Teresa Ferguson)。原是希望能每天晚上與 Dr.T 同看的,可惜當安頓了孩子休息後,我們都疲倦得可以,這本書成了在書架上最少看的一本。那本《我掙扎。我成長》(Andrew D.Mayes 安很魯。梅斯著) 也正在開始看,這書對我來說有一點特別的意義,因為那是我替該書畫完封面插圖後,基道書樓給我的贈閱本。

Spirituality of Struggle

書架上也當然有聖經。這陣子多數是與照片中最左手邊的、綠色的BSF筆記一記看的。BSF的「功課」原則上是應該每天做約半小時左右的,可惜我常常也會拖延到最尾一刻才完成,唉!話雖如此,我還是很享受每星期在BSF的學習,正在查考的摩西生平也對我非常有幫助!

看到中間綠色的、名為《目送》的書嗎?那是龍應台的最新作品,當中充滿作者對生命一個接著一個的告別而發出感謂,當中不乏作者對親人的溫馨描寫,但調子卻有一份淡淡的孤寂感的。很喜歡看這類筆觸纖細的文章。

其實我看龍應台的第一本書,是由好友送我的熱門書《親愛的安德烈》開始的。原以為是描寫母子之愛的一本書,讀著才發現原來還描寫了兩代之間對不少社會問題、文化、甚至政治的討論,很引人深思。

看罷我再買了第二本龍應台的書:《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選這本書是因為我被這個題目吸引:座落在沙灣徑的港大運動場,是我們這陣子每逢假日都愛到的地方。在那背山臨海的大自裡,我們游泳、跑步、看日落......後來我才發現,這書其實並不多描寫沙灣徑,反而收錄了作者由2004至2006對香港文化、歷史、政府對文物及藝術政策的建議和批評的文章。令我激賞的是作者對香港文化的具真切愛護的心,也有很深刻的認識,以一個來了香港不足數年的台灣人來說,這點足以叫很多香港學者和作家汗顏。讀到到英國值民政府如何為了方便統治而活埋了某些很重要的香港歷史,還有是香港特區政府在後值民時期只懂處處從商業角度來對待一些寶貴的香港的歷史,不論是民間建築、富香港特色的街道以至是一棵棵的古樹,也在無助的被冷漠、單一而欠缺人文色彩的商廈所取代時,我的心痛得難以形容!

在這月的一個星期六下午 (18.10.2008),我到了香港大學聽了龍應台的文學講座:當我坐在桌前。一如所料,那天人非常多,除了大學生外,還有政要名人。在我等候進場的時候,三所大學的校長、余若薇、梁家傑、梁愛詩、梁振英、林青霞......一個個和我擦肩而過。一個原來只有三百多座位的禮堂,最後擠進了五百多人,所有原不設座位的台階也坐滿了人。原來我也是坐在台階上的,坐在我前面的正是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 (Andrea Walter) 。後來因為還有更多人要進場,最後可知我坐到哪裡了?我和一群年輕人都坐到了台上去!雖然在硬硬的木板地上要坐上差不多一個半小時,但能很近距離接觸表現很親切龍應台,只要稍為轉個頭就能看到那些城中名人,感覺也滿新鮮的。龍應台很用心地跟我們分享了她自10歲到18的時候讓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學作品,當中包括不同時期的中外文學,聽她如數家珍的分享當中的趣味和領受,感覺就像上了一節韻味盎然的文學課。

IMG_6468 IMG_6470

再回到書架上。

香港集體回憶》書是網友葉一知所著。雖然對他的其他著作如《港女聖經》等覺得有點吃不消 (一知,莫怪),但從這本書你會發現他是個真心熱愛香港文化的人。當中介紹的地方如Jessville、甘堂第等,我打算一家人去走走,相信定能培養讓孩子們對香港的感情,和對歷史的興趣。

書架上還有一本《藝術與物理學》(Aesthetics of Science, by Leonard Shlain) 和 "Raising Children God's way" (by Juliet Thomas),都是剛開始看的,看罷再和大家分享讀後感吧!

今天就暫在此打住。

十四塊半

那天路過花墟,喜見一束束十塊錢叫不出名的水種小紫花,正含苞待放。買了回家才發來沒合適的花瓶栽種。

再隔一天,在超時購物時順道買了一只值四塊半的「盧雲堡啤酒」杯 (是那種沒人要的特價貨)。把那束小花插進去,效果竟出乎意料的協調。

數天前看看,原來花已靜靜的綻放了!我們一家也看得樂了,這束花默默的告訴我們,生命就是那麼簡單而美妙!

water-plant

water-plant-2

water-plant-3

P.S. 有沒有知道這花叫甚麼名字?

8.10.08

誰願去愛那些不可愛的人?

你會怎樣看待那些曾過極其放縱的生活、曾吸毒、濫藥和犯法的的青少年罪犯?

唾棄和鄙視他們?漠視他們?接納他們,但與他們與他們保持「安全距離」,並「敬而遠之」?

你相信在這世上,有人不單能完全接納他們,不單到監獄送上真切的關心和慰問,還預備在他們離開鐵窗的第一天,就打開自己的家門,接待他們,讓這些本來和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人,成為自己家庭裡的一份子,讓他們能感愛到從未感受過的家庭溫暖和無條件的愛?

來自德國來的Pfeiffer一家,就是這樣無條件的去愛那些本來並不可愛的人。

最初認識這家庭的成員,就是從他們最小的一員:只有十歲的 Ben 開始。 Ben是兒子的同學,是今年九年才首次來港的插班生,在香港只會逗留本年。與這家人建立友誼,也是由Ben的媽媽Susanna來電邀我們同遊海洋公園開始。

IMG_6116
左起:Yeung、Susanna、Arthur、Ben、chris

IMG_6104
友善風趣的Yeung和溫柔開朗的Susanna

IMG_6084
孩子們全都很乖巧、守規、自律和可愛 (當然包括就在中間的小兒Arthur)!

Pfeiffer一家四口都是基督徒:爸爸 Yeung,媽媽Susanna,十三歲的哥哥Chris和十歲的小弟Ben。初次接觸,覺得他們一家也很友善開朗,兩個男孩更是十分有禮和懂事。後來互相到對方的家探訪,認識愈多,方知他們是次來港,是為了他們在德國的福音工作 Crossroads Prison and Rehabilitation Ministry (CPRM) 的開展和交流。

早在1972年,Yeung的父親 Friedel Pfeiffer抱著一個信念:"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 and to give yourself the option to reform is an indication of both" 開始,便和幾個關心青少年罪犯的基督徒,自淘腰包,在德國的Huckeswagen-Scheideweg建立了CPRM,開始了這個以家庭為單位,以基督的愛來幫助青少年罪犯重過新生活的志願機構。隨後,受感召的基督徒義工人越來越多,這機構的規模也漸漸壯大起來,現在已成了一個有五百名義工會員,二百個願意接納青少年罪犯的家庭會員,服務的範遍及世界其他地區,包括:中國內蒙、非洲的肯雅和俄羅斯的Burjatia福音機構了。他們切切實實的實踐著 神的教導:

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飢餓的人 , 將飄流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麼?

這樣,你的光就必發現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醫治要速速發明。你的公義必在你前面行;耶和華的榮光必作你的後盾。

那時你求告,耶和華必應允;你呼求,他必說:我在這裡。」聖經以賽亞書58:7-9


昨天下午我們一家到他們在香港的家造訪,他們預備了美味的點心和一些德國小吃招待我們。我們談了很多事情,有關德國和中國的政治民生、有關他們機構的對未來的遠景和分享彼此的信仰......我們年齡相彷,雖有不同膚色,有來自不同民族,一直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生活,且有不同成長背景,神卻安排我們相遇,更讓我們在 祂裡面親密得就像而認識了很久的好友,很享受我們共聚的時刻。

原來就在我們分享交流的同時 (香港時間晚上六時許,即德國的中午一時許),在地球的另一端:德國的現任總統霍斯特克勒 (Horst Köhler) 因為很對CPRM的工作很感興趣,正在機構的總部Huckeswagen,和機構的主席們共晉午餐。藉著這次會晤,深信 神必定會繼續替CPRM的事工開路,讓其工作得到更大的拓展機會和空間。

感謝 主讓我們一家能藉著兒子,認識Pfeiffer一家,有美好的領受,開了我們的眼界,讓我們能更確信這世上真是有無條件的愛!

25.9.08

紐西蘭之旅:自駕遊 Te Anau 至 Milford Sound

在紐西蘭的二十多天的自駕遊旅程中,多條世界一級公路的景緻令我們畢生難忘。其中一條就是從南島的小鎮 Te Anau 前往 Milford Sound 的公路了。

IMG_8454
我們從清晨六時許出發,迎看日出

IMG_8434
遠山都抹上一點點藍,襯託著麥色的原野。

此路段的最大特色,是景緻變化極多:先經過風景怡人的Eglinton Valley,沿路初段先是古樹林 (ancient alpine beech forest) 和波平如鏡的湖 ( Mirror Lakes) 還有不少飛瀑 (最著名的莫如Christie Falls)。後段道路越見曲折婉延,漸由開闊平原進入高山雪嶺,景色就像由繽紛多姿的印象派畫作換上中國的大寫意水墨:即使是陽光普照的天色,一旦進入了雪山地區,景物即蒙上一層半透明的白紗,這幅由分不清是雲霧還是雨雪交織出來的白紗,引領我們進入一片奇異的黑白世界。

IMG_8618

駛進雪山的心藏地帶後,要經過一條長達1.2公里的行車隧道 (Homer Tunnel) 才達 Milford Sound。我們在進入隧道前的一個指定位置下車,從未置身多個雪嶺環抱中,雪山的調子用盡了黑白灰的光譜,壯麗得非語言可以形容,也別奢望一個盒子大小的照常機能把那氣魄攝下來!

IMG_8528
照相機沒可能拍出那種壯闊,看車子與環抱我們的雪嶺相比是何等渺小!

Homer 隧道建在天氣極不穩定的雪山下、要經年鑿通堅實的岩壁始成。隧道內沒有電燈,漆黑一片,只有反光板引路,倒也清楚易走。穿過隧道後,又是一片雪白的世界。隧道的出口全年積雪,是雪崩高危地帶,不能停車拍照,只能定速前行,兩旁都是挺拔的尖峰,險峻之極。這路段有直昇機二十四小時監控及評估其雪崩的風險,雪下得大的日子,定期會有公路人員清理在雪山上的積雪,減少雪崩的風險。由於我們是在冬季前往,也是雪崩風險較高的季節,要在出發當天清早上網確定道路狀況:若前一晚氣溫急降令地面結冰 (black ice),那得要在輪鈦上繫上雪鏈始能通行。若有雪崩的危險,整段路更會封鎖,所有車輛也不能進入。我們出發那天,天氣十分穩定,沒有遇上封路,也不用輪鈦上繫上雪鏈,實在得感謝 神!

Entrance of the tunnel
Homer 隧道入口

IMG_8550
路邊的植物也結了一層霜,路卻又不太濕滑

IMG_8652
這不就是一幅 神大筆一揮之下的寫意水墨畫?


山被霧縈繞,近看無數如絲細瀑繫於山腰間

IMG_8646
藍天跟我們玩捉迷藏

Kea
樣子可愛卻又惱人的山區鸚鵡Kea,就像馬騮山的猴子一樣,專搶遊客食物,千萬別餵飼牠們!

IMG_8695
過了雪山區,又見平靜無波的湖泊。

IMG_8675
到達公路終點 Milford Sound


拍攝資料:

地點:New Zealand Te Anau to Milford Sound

器材:Canon 400D. EF17-40mm & EF200mm f2.8 lens

日期:5-8-2007


伸延閱讀:

紐西蘭之旅:駕車自助遊

紐西蘭之旅:難忘的Farmstay農莊住宿

紐西蘭之旅:Cape Foulwind 的日落

紐西蘭之旅:基督城植物園

紐西蘭之旅:Kelly Tarlton's Antarctic Encounter 。 Underwater world



請 "like" 我的Facebook專頁,謝謝:

Photography               Illustration

  

24.9.08

紐西蘭之旅:駕車自助遊

早前發生了一宗涉及港人一家五口租車自助遊紐西蘭的嚴重車禍:

游紐西蘭租車自駕發生車禍 港人1家5口4死

http://news.sina.com 2008年03月22日 02:32 光華日報

  (惠靈頓22日綜合電)一家五口的香港遊客在紐西蘭奧克蘭(Auckland)東南部駕車游覽期間發生致命車禍,與迎面汽車相撞,五口家人4死1傷,唯一生還的女子曾一度被困車內,救援人員花40分鐘將車頂鋸開,才能將傷者救出,但傷者目前傷勢嚴重。

  中國駐奧克蘭總領事館已聯絡死傷者在香港的親屬到當地善後。紐西蘭警方不排除今次車禍與超速駕駛有關。

  今次在紐西蘭遇上致命車禍的香港家庭姓吳,包括父母、兩名女兒及一名姓夏女婿。

  據中國駐奧克蘭總領事館副總領事王建州表示,這一家五口于本周三抵達奧克蘭,並于前日租車,以便在當地進行自駕游。

  車禍發生于當地時間昨日中午12時半左右(即約大馬時間昨日早上7時半),該五口家庭駕駛一輛日產Cefiro銀色房車,在奧克蘭東南部克利夫 登(Clevedon)距離3公里的一處山區,準備登山游覽,在上山途經一處彎位時,汽車在滿布碎石的路面懷疑失控,向馬路中間滑行,與對面行車線一輛駛 經的四驅車迎頭相撞,四驅車被撞向山邊,而港人所駕駛的汽車則橫亙路中,現場遺下一條長達10米的煞車痕。

  居民破窗熄匙

  兩車損毀嚴重,附近居民立刻進行拯救,但由於港人所駕駛的汽車車門無法打開,居民要擊破車窗玻璃,伸手入車內熄車匙。

  當地警方及救援人員接報到場後,需花40分鐘將汽車車頂鋸開,才能將死傷者抬出車外。警方證實,車內4人死亡,只有一名姓吳女乘客生還,傷勢嚴 重,並在車內撿獲香港特區護照。另一相撞的四驅車也有3名乘客受傷,其中一人傷勢嚴重。受傷人士全部被送往當地一間醫院搶救。當地醫院表示,受傷的姓吳女 子目前傷勢嚴重,但情況穩定。

  王建州表示,車禍發生後,中國總領事館即時派員到醫院慰問受傷的姓吳女子,雖然吳女傷勢嚴重,但可以進行簡單談話。今次不幸遇難的是吳女的丈夫、父母及姐姐。

  領事館已聯絡吳女在香港的親屬,提供一切可行的協助,並已要求當地警方調查事故。

  或涉超速駕駛

  當地警方表示,正調查今次車禍原因,初步調查發現,肇事的港人汽車越過對面行車線,與四驅車迎面相撞,警方不排除與超速駕駛導致意外有關,但拒絕披露詳情。

  去年6月曾有7名港人在紐西蘭南部駕車旅遊時,發生翻車意外,3人受傷。同年2月,一對港人夫婦在澳洲中部駕車旅遊失事,導致妻子死亡,丈夫受重傷。

上述的嚴重車禍,一家人歡歡喜喜的踏上旅遊之路,可惜是悲劇收場,結局教人惋惜不矣,也令正在計劃駕車自助旅遊的人蒙上陰影,甚或卻步。

在紐西蘭駕駛,是否真的特別困難和高風險?

去 年七月中至八月中,我們一家四口就在紐西蘭展開了為期二十天的駕車自助遊。最長連續駕車時間為八小時 (由Queenstown 經Mt.Cook 至Christchurch),除了行程最末的一天,我們整天留在Christchurch 外,我們每天也駕車超過一小時。

我們的駕駛路線,遍及北島中、南部,和南島西部和中部:

North Island: Auckland airport > Puhoi> Wardworth> Waitomo caves> Pureora forest> Rotorua> Taupo> Wellington> Interislander ferry

South Island: Picton> Westport> Punakaki pancake rocks> Lake Matheson> Fox Glacier> Wanaka> Te Anau> Milford Sound> Queenstown> Arrowtown> Mt. Cook> Lake Tekapo> Christchurch

(*以上每一路線也加上了我拍攝的照片集連結)

我和丈夫也在香港的駕駛都有差不多十年的經驗了,就讓我來分享一點我們在紐西蘭駕車的感想吧。

IMG_6879

除非忙得沒時間計劃行程,或是要到一些治安不太好、交通網絡不太完善的地方,我們才會選擇跟旅行團去旅遊。自助遊相對於跟團旅遊的好處實在太多,理由也不必 在此贅述了。不同國家有不同的交通情況,例如歐洲和日本也有先進完善的鐵路網絡,我們曾到上述地方旅遊,申請一張火車證,就可以通行無阻,能達大部份景點,既安全又省力。

紐西蘭卻是很不同的地方。既沒有大型跨國鐵路系統,很多景點甚至沒有公共交通可達。租車自助遊就是最適合不過的了。再加上紐西蘭的某幾段公路,是世界著名的一級駕駛路線,沿路風景美得如詩如畫,風景變化之多、之快、之大,就如眼晴在感受一首起伏極大的交響樂曲,時而平靜、時而 激情澎拜震動人心,對喜歡駕駛的人來說 (如我),是一種無可比擬的獨特體驗,能帶來極大的滿足和享受,即使連續駕車多個小時,也不會覺得累和沈悶

我 們一行四人,租的是一輛自動波 Toyota Camry (2.4L) ,馬力已足夠應付絕大部份路段的需要。我們沒有特別購買地圖,因為租車公司會免費提供頭幾個地點的地圖,餘下的行程只須在當地的旅客站 (Information Center 簡稱 " i ") 再選取免費的地圖就可以了。只要在出發以先,在紐西蘭旅遊局的官方網站上看過最新的衛星地圖,那裡有清楚地列出每段主要公路的行車需時,讓我們能對駕駛路 線有初步掌握,對計劃行程很有幫助。

我們沒有租用GPS (衛星導航系統),因為只要你有初中程度的地理知識,能看懂地圖,就能依照地圖上的清楚指示駕駛了,可說是非常簡單容易。

除了是大城市內的街道會較錯綜複雜外,其實紐西蘭的主要公路的標示都十分簡單、完善,每條主要幹線都有清楚的編號,一點都不含糊。老實說,相對於香港的路牌,實在清楚易看得多了!在每一處分支路口前二百米、一百米、五十米處,都會有提示,路牌又大又清楚,絕不含糊混亂,讓駕駛人士在進或出公路時有十足的信心。相比香港實在易掌握得多了!有駕車經驗的人都知道,香港的路牌,不是被大樹擋著,就是字小得讓人沒足夠時間辨識,或是指示出得太遲,讓人來不及轉線!

所以個人認為在紐西蘭駕駛並不特別困難和危險,其實相比在香港駕駛有樂趣和輕鬆得多了!

駕駛在某程度上,一定存在風險,論到駕駛安全與否,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駕駛人士的態度!作為一個負責任、不自私的駕駛者,無論在任何環境,也應注意道路安 全及遵守道路使用者守則,更要顧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感受!最重要的原則是,要「量力而為」:對於不熟悉的環境,就別風馳電制,往陌生地方前,要預先看地 圖,不要盡信GPS。在多彎不明朗、凹凸不平、多砂礫、或較窄的路面駕駛,絕對要減慢車速,絕不能掉以輕心!

有意前往紐西蘭自駕遊的朋友們,以下幾點可要注意:

1) 要向一些信譽較佳的國際或大型租車公司租車,這類租車公司的收費可能會貴一點,但車的質素和租車的服務會較有保障;

2) 要購買足汽車安全保險;

3) 盡可能租一些行車里數較少、安全設備較佳的車;

4) 取車前要好好試駕,確保汽車的性能良好,特別要檢查剎車系統是否能正常運作;

5) 若行程中要駛往雪山或會經結霜路段,記得要租雪鏈,並要租車公司教你如何在輪鈦上繫上雪鏈;

6) 在通往滑雪場的山路上,一般沒上柏油,路較窄及佈滿較鬆散的砂礫,駕車時要特別小心,要用低波慢駛;

IMG_9913

前往滑雪場Porter Heights 的山路,可見路面是沒上柏油的。

說了那麼多紐西蘭駕車的注意事項,是時候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紐西蘭的幾條世界一級公路的駕車體驗吧!


請 "like" 我的Facebook專頁,謝謝:

Photography               Illustration

  

19.9.08

日本京都:銀覺寺。哲學之道

5/8/08 銀覺寺、哲學之道

離開京都前一天,只有一個上午的觀光時間,我們到了銀覺寺和哲學之道遊覽。

其實如時間許可的話,也想去看看金覺寺和清水寺,不過天氣熱又怕人擠,加上最想看的還是哲學之道,所以選了在哲學之道旁的銀覺寺。反正京都這歷史名城值得再遊,還是等天氣涼時才再逛寺院也好。

銀覺寺面積不大,最美的是寺內的游沙和松樹、杉樹、楓樹......雖然有不少遊人,但仍能感受到一份清淨。樹的美態,真是百看不厭!

參觀完銀覺寺,便沿著哲學之道走了一會。在柳樹旁溪水邊漫步,和一叢叢怒放野的花。溪邊有民居,有一群小孩在溪裡嬉水,水裡有小魚。古代的哲學之道,不知會是甚麼模樣?

快走完我們原訂觀光路線後,天忽然下起大雨來,幸而我們能及時到達有蓋的公車站旁,不至被雨濕身。上了往京都車站的公車,看著車窗外的旁沱雨景,回想過去這幾天都放晴的天氣,怎能不感謝 神對我們行程的保守呢?



IMG_7967
洗月泉

IMG_7924
哲學之道旁的茶店

南禪寺內的杉樹
銀覺寺內的參天杉樹

IMG_7941
銀覺寺門前

IMG_7943
有多種不同類的樹,各有美態

IMG_7948
雪白的沙,代替流水,給人寧靜的感覺。

IMG_7976
雖是炎夏,楓樹的葉初已初現紅色。

IMG_7979
從銀覺寺高處遠眺。

IMG_8016
哲學之道旁的民居

IMG_8008
在水澗裡有小孩在嬉戲。